探讨RAG技术、AI代理及AI伦理挑战
当企业、政策与市场形成合力,国产芯片的黄金时代,正在加速到来。
近期科技圈热点交织,从产业政策到企业战略,释放出清晰的中国科技自立信号。
9月13日,商务部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,中国互联网协会明确表态支持,彰显国内产业应对供应链挑战的主动姿态。仅隔三日,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传来更具体的产业动作——腾讯宣布已完成主流国产芯片的全面适配,并深度融入开源生态。这场企业与政策的同频共振,揭开了国产芯片从“可用”迈向“好用”的关键一页。
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主峰会上,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提出,“向智能化要产业效率,向全球化要收入规模”已成为企业增长双引擎。这一战略下,腾讯云的核心任务是将内部积累的AI能力转化为外部赋能工具,而软硬件协同的全栈优化正是关键抓手。
腾讯集团副总裁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进一步披露:腾讯云异构计算平台已针对主流国产芯片完成全面兼容与适配,通过整合不同类型芯片的性能优势,对外提供高性价比AI算力,直接回应业界对算力供应的关切。“我们聚焦做软件的部分,针对不同场景匹配最合适的硬件。”在随后的媒体交流中,汤道生补充道。这种“软件定义硬件”的策略,既保持了技术灵活性,又通过深度适配释放了国产芯片的潜力。
事实上,腾讯的“换芯”早有伏笔。今年8月,腾讯总裁刘炽平在二季度财报会上便透露,公司已备足AI GPU芯片满足模型训练需求,无需继续采购英伟达H20;推理场景则明确转向非西方芯片。从“储备”到“全面适配”,腾讯正将战略预判转化为实际行动。
腾讯云作为国内云计算与AI领域的标杆企业,其对国产芯片的规模化采用,绝非简单的供应链调整,而是标志着国产芯片产业的一次质的飞跃:
其一,产业生态从“能用”迈向“好用”。 过去,国产芯片常被贴上“性能达标但生态薄弱”的标签。硬件兼容性不足、软件适配成本高、开发者工具链缺失,导致大规模商用受阻。腾讯的适配不仅验证了国产芯片在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,更通过参与开源社区、输出技术实践,推动芯片与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AI框架等上层应用的协同优化。这种“硬件-软件-应用”的全链路打通,标志着国产芯片已具备支撑大规模商业化的技术成熟度。
其二,替代浪潮从“政策驱动”转向“市场驱动”。 腾讯的示范效应将产生强大的“头雁效应”。作为连接千万企业的云服务平台,其对国产芯片的认可会直接传导至互联网、金融、制造等下游行业:企业客户在选择云服务时,会更倾向适配国产芯片的方案;芯片厂商获得头部客户验证后,又能吸引更多开发者围绕其生态开发应用。这一过程将加速形成“需求牵引研发、应用反哺迭代”的正向循环,让国产芯片的市场渗透从“政策引导”转向“自发选择”。
其三,成本效率优势转化为商业竞争力。 腾讯强调的“软硬件协同全栈优化”,本质是通过架构创新降低对单一芯片的依赖。例如,通过算法调优弥补部分芯片的算力短板,或通过混合部署不同芯片提升整体效率。这种“组合拳”不仅能缓解算力供应压力,更能将国产芯片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客户的实际收益,同等性能下更低的采购成本,或同等成本下更高的算力产出。当“高性价比”成为国产芯片的核心标签,其替代传统高价芯片的进程将进一步提速。
腾讯云将国产芯片纳入核心供应链,本质上是一次对技术自主的主动拥抱,更是对产业趋势的精准判断。当科技巨头用订单、技术和生态为国产芯片“背书”,传递的不仅是信心,更是中国科技产业突破“卡脖子”瓶颈的底气。这场“换芯”行动,或许只是中国科技自立的长卷中的一个注脚,但它足以证明: 当企业、政策与市场形成合力,国产芯片的黄金时代,正在加速到来。
关注公众号
立刻获取最新消息及人工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