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讨RAG技术、AI代理及AI伦理挑战
2025 年 10 月,Figure 03 展示出通过视觉–触觉融合系统进行场景判断的能力:能辨别“洒在地毯上的牛奶需要优先处理”,也能识别“沙发上的羊毛衫不能机洗”;
2025 年 10月,智元机器人的远征 A2 以 40 个高精度关节完成动态舞姿;
2025 年 7 月,宇树科技发布 Unitree R1,25kg 机体、26 关节、3.99 万元起售,支持开发改制……
一次次突破人们认知的新闻发布,都在预示着,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从实验室阶段,迈向商业化探索的关键窗口。技术突破与产业演进的双重节奏,正在此刻重合。

(图片来源:Figure官方宣传视频)
全球视野:技术竞速与模式分化
人形机器人正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试验场。
在国际市场,Tesla(Optimus)、Figure AI、Apptronik 等企业加速推进原型验证与中试生产,在动态平衡、感知融合与系统架构上不断刷新技术上限。
西方企业的研发节奏更加聚焦“技术深度”与系统可靠性,通过强化感知与决策控制模型,建立行业标准的参考坐标。
与此同时,中国厂商在商业化速度与成本优化方面实现了反超。
优必选、宇树科技、傅利叶智能、智元机器人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与产业链整合,在整机制造、供应链协同及交付能力上形成系统优势。

*交付情况:本图仅考虑双足式人形机器人的交付情况,且优先考虑实际交付数量;技术能力:综合从动态运动与平衡、灵巧操作与手部以及应用落地与自主学习等技术维度进行评估,其中应用落地与自主学习的权重最高。
本竞争格局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。鉴于行业变化速度较快,现有格局仅代表当前阶段,未来仍将呈动态调整趋势。
这一区别反映了中外企业在产业推进路径上的差异:
中国企业以量产化和成本效率为核心,重视供应链整合与市场响应速度,通过“先落地再优化”的模式加速商业闭环;
而国际厂商则聚焦于长期研发与系统稳定性验证,强调标准化和技术完备度。
两种模式各具逻辑,共同推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成熟。
商业化的拐点: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
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经历实验—量产—积累,目前正处于AI加持的商业化探索关键期。

展望 2025 年,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约 24 亿元人民币(3.4 亿美元),行业正在从样机验证迈向实际落地阶段。

B 端工业与科研场景率先突破,C 端服务和教育应用正随智能化提升与成本下降逐步普及。

*统计时间截止2025年9月1日
政策层面,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地持续强化具身智能专项支持,设立产业基金总规模超 1500 亿元;

资本层面,2025 年前八个月行业累计融资额已达 146.4 亿元。

地方政策、资本投入与产业链协同的叠加效应,正在为人形机器人打开从“展示”到“使用”的临界通道。
灼鼎咨询(Apex & Consulting)观点
Apex & Consulting 认为,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 AI 与制造深度融合的战略转折点。
这一领域不仅代表着技术突破,更意味着产业组织方式的重构——从生产流程、劳动分工到价值创造体系,人机协同的形态正在被重新定义。
然而,实际应用落地与规模化运营仍是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,如何实现从“原型研发”到“可持续市场采纳”的跨越,将成为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。
 
            关注公众号
立刻获取最新消息及人工咨询